http://www.chainyou.com.tw/magazines/ |
||||||
建築大師萊特以生命的建築對抗機械的建築
建築的生命力呈現在與居住者的心靈契合 「落水山莊」像是生長在地上的有機體 橫向構築於參天的樹林群中, 白雲蒼狗與潺潺水流由起居室沿梯拾級而下 混凝土石板伸入原有自然山石之內 形成光影般駁的灰空間 萊特對建築與自然環境相融的堅持 成就落水山莊為有機建築的最佳詮釋。 日本的「NEXT21」像棵漂浮在空中的大樹島 住戶進入居住6年之後,經過調查, 發現有22種鳥類飛來棲息,以及新生的21種植物 整個住宅區已經成為一個新生成的小型生態系 在21世紀的當口,能源日漸耗盡的自然限制下 有機建築的規劃 勢必成為下一世紀最活躍的建築設計思潮 |
||||||
原始的風土建築與生活環境非常相融 | ||||||
愛斯基摩人的冰屋,只留換氣孔來交換呼吸需要的氧氣,把空氣留在屋子裡,再點上一盞海象油的油燈,室內溫度就可以維持在攝氏20℃。 | ||||||
中亞高溫乾燥地區,人們利用厚重的的日晒磚,加長戶外牆壁上的高溫傳導到室內的距離,讓室內保持在涼爽的溫度,並在中庭建造水池,用多孔的陶壺裝水擺在通風口,利用水蒸發吸收熱氣來降低室內溫度。 | ||||||
北回歸線上熱溼氣候,可以發現大量有長腳的房子,這種高腳屋具有非常奇怪的名字:「干欄」;將房子架在支架上,與地面保持一段距離,不僅可以通風隔溼,還可以防蟲、防疾病瘴癘。 | ||||||
南太平洋的南島民族,住的是另一種防潮除溼的房子��平台屋,它是在砂石台基上用竹編外壁加上茅草屋頂,室內則是沒有隔間的寬敞空間,有著良好的通風。 | ||||||
這些建築理念緣自於各地的原住民族,針對適應生活環境需求所建構,也由於世界各地氣候條件的不同,使得建築也有不同的樣貌,因此形成各地風景殊異的風土建築。 | ||||||
日本的「NEXT21」已經成為一個新生成的小型生態集合住宅 | ||||||
在日本,風土建築稱之為「環境共生建築」,很傳神的一個名字,取之於與環境共生,用自然界無污染的能源,如太陽能、氫氧燃料電池;以及使用可以回收重複使用的建材;並融入自然中,在住宅創造出一個低矮灌木的小型生態系,能讓鳥、昆蟲、植物自然而然移入住宅中,成就出生機無限的樣貌,而非只有水泥石灰構成的無機體。其中的典範季就是大阪瓦斯所蓋的環境共生實驗住宅��「NEXT21」。 | ||||||
NEXT21位於大阪市天王寺區清水古町16-6,是一棟地上6層樓、地下1層樓,共有18戶的集合住宅;建築地坪總共1430坪,平均每戶享有近80坪的面積,在1994年即完工。 | ||||||
住戶進入居住6年之後,經過調查,發現有22種鳥類飛來棲息,以及新生的21種植物。整個住宅區已經成為一個新生成的小型生態系,有植物自然進駐,有鳥類在其間築巢、有蝴蝶在花叢中飛舞,而這一切是在都市水泥叢林中的一棟社區住宅發生的!遠遠望去,像一棵漂浮在空中的大樹島,猶如落到人間的宮騎峻畫筆下的夢幻城市��天空之城。 | ||||||
當然這是經過設計的,在住戶的屋頂,利用人工環境創造出,將近一層樓高的人工土層,以供栽植大型綠色喬木,在一片灰色的都市水泥屋頂之中,先吸引天空飛翔的鳥類注意;再利用每一層寬闊的戶外走道種植低矮灌木群,建立「鳥類走道」,讓鳥類自然而然沿著屋頂樹木,往下進入住戶的住家範圍到中庭的樹叢中。 | ||||||
當然這必須牽扯到許多技術性及知識性的匯集:屋頂一層樓高的泥土,如何防水、防滲、防泥土中的酸鹼對建築物本體造成經年累月的侵蝕,泥土中的顆粒粗細組成如何調配、泥土土質要選用何種土壤、如何讓泥土中的微生物形成自我更新的微生態體系,持續不斷的供應樹木數十年的養分,要種植什麼樹種、才能吸引鳥類注意,又不容易死亡?走廊的初期灌木要選用何種植物,才能不用住戶人工的照顧而能引誘更多種灌木、花的種子經由昆蟲、鳥類飛來時帶來進駐?換句話說,猶如要在一個荒蕪的星球中創造出一個新生的生態系,不同的是水、陽光、空氣原本即已供應而已。 | ||||||
在這裡彷彿又見到兒時花木扶疏互串門子鄰里熟悉的院落生活 | ||||||
整棟建築物每一戶每一戶住家是由空中街道串起來。打開門,若不細看,你會以為就在馬路的人行道上,不過卻比人行道還漂亮,寬敞的走道,一簇一簇蒼翠的灌木叢、千紫萬紅爭豔的花朵、饒富趣味的蜿蜒迴廊、不時傳來低囀的鳥鳴,走到樓下本田美奈子的家,美奈子的媽媽正和來拜訪她的朋友坐在屋簷下晒太陽閒話家常。在這邊,捨棄傳統密閉的梯間或是僅供擦身、單純進出功能的走廊。 將走道完全移至室外,能享受陽光、接處風、雲,並且擴大,走道動線是迴游性,能有多種選擇到樓上或樓下,讓住戶能有更隨意的選擇回家途中順道到誰家喝個茶打個招呼,甚至是住戶公共的交流區,遇見了就舒服的依在樹旁閒話家常。 | ||||||
全球資源有限的條件限制之下,省能的設計成為一種必需 | ||||||
除此以外在這裡亦同時進行了一些屬於高科技的實驗:住戶使用大阪瓦斯開發的氫氧燃料電池,這種電池正是目前被視為下世紀汽 車燃料的明星,利用氫氧合成水的化學反應過程釋放的大量熱能,轉化為平常生活上所需要的能源,如替代瓦斯烹煮食物、供應暖氣、或是發電,同時反應過程產生的水,因為是純水,也可以直接當作飲水,減低水的消耗量。而經過數據的追蹤換算,成功的減少了27%傳統能源支出! | ||||||
利用廢水過濾及再利用的技術,供應住戶的日常生活用水、社區植物生長所需要的水分;並用省水技術,提高水的使用效能,減少浪費。結果依據數據發現,在6年的居住過程裡,住戶由自來水管中取用的水量已經降低近1/5! | ||||||
空間的多樣性變化設計,也能達到節省的效果 | ||||||
利用牆板的結構化、組件化,可以形成彈性的生活空間與更新。隨著家庭成員的年齡增長,對空間的需求也不一樣,由於事先在牆板上已經系統化及組件化,所以很容易調整,形成一個新的室內空間來對應不同的生活形態需求。在日本的風土建築,它是由知識密集而形成的一種建築物。而在台灣呢?從風土建築延伸出來的綠色建築及省能建築也漸成潮流,一些回歸居住行為基本面的課題探討,也慢慢取代首重建築造型語彙的思考邏輯。
|
||||||
台灣海島形溼熱的氣候條件如何設計省能舒適的住屋 | ||||||
在台中縣龍井鄉有一幢由房子主人跟建築師和他率領的學生一起經過「角色模擬」的討論而成形的屋舍。在一開始,房子主人只知道不要什麼,但是房子要怎麼蓋並沒有學理上的概念。他知道的他要的不是像隔壁的水泥盒子一樣,明明有大大的地,卻還要往上加二樓、三樓;夏天明明很熱,可是房子一點都不通風。
|
||||||
「不要開冷氣」的省能觀念,在整個專業知識的導入過程佔了很重要的位置。省能的觀念不是說加大窗戶,種幾棵樹就好了;而是需觀察當地一年四季的太陽日晒變化,空曠的地方還要注意季風的風向。龍井當地靠海,冬天有強勁的東北季風,夏天則是吹西南風。 最後房子的形狀因應而生,座北朝南、東西橫向長、南北縱軸短的配置。在北方種低矮灌木,冬天削弱來自西伯利亞的低溫,夏天則因植物本身有水分蒸發,會形成一個氣流上升的低壓區,這時就會引導西南風過來填補,氣流的流動就自然而然形成了風。 | ||||||
而植栽就必須考慮使用台灣本地海邊的植物,一方面是因為台灣原本就有,而且能生長在海邊,容易生長、存活率高;二則是因為在台灣容易找到,就算死了需要再補植也容易購買,價錢不會太高。而房子主人在房子的南方有一棵大榕樹,房子就要蓋在榕樹北邊,因為榕樹下是夏天大家活動的主要場所,必須要涼爽不悶熱,這樣午後坐在樹下乘涼聊天時可以吹吹涼爽的西南風! | ||||||
適當的將風加以誘導就能大大提高居住者的舒適滿意度 | ||||||
|
||||||
如何把風引進屋內也是一門學問,引風不單只是開窗就好,風的形成是來自於氣壓高低不同的流動,若窗戶沒有大小之分,風就只能靠屋子外的風向來決定吹不吹入,而無法引導它如何吹入房子。除此以外散熱氣窗、天井、斜面屋頂、並採用掛瓦方式使屋頂增加空隙以利熱氣更易散出、屋頂下方再做一隔熱材質的天花夾層、壓低前排屋子的高度讓夏天西南風可以進入後排的房子、以及可增加通風採光的中庭設計等等因素,房子就變成避暑勝地了!
|
||||||
住進有風、花鳥蟲鳴、有感情的建築,這樣的夢想,逐步在世界各地的城市之中被實現! | ||||||
日本的風土建築已經發展為「高層集合建築」。利用各種人工的技術上,它已成為一種「創造式的誘導」,讓自然力在人工形成的環境中自發的綿延,並抑制減低人類對自然造成的污染衝擊及對自然物資的消耗;而台灣目前的技術則以「自然力的誘導」方式來降低人類對環境的污染衝擊或是達到省能的目的。 | ||||||
從日本「NEXT21」生態建築,到台中龍井的風土建築,我們看到建築對應氣候環境相當戲劇化的呈現,與我們觀念中的建築截然不同,但卻與我們內心的建築不謀而合,很多人都嚮往住進有林、有風、花鳥蟲鳴、有感情的建築,而且最好還能居住在高度文明的城市之中,這樣的夢想,逐步在世界各地的城市之中被實現,畢竟,仍有一些理想派的建築師正在為改善下一世紀的生活環境而默默付出。 | ||||||
以省能及誘導的方式重新定義城市建築新生命,於是新世紀建築出現立面以「新遮陽」的設計,處理高樓層建築的日照附帶把通風的效果一併考慮,達到省能舒適,以帷幕窗的設計取代鋁窗加強對風的誘導,更甚而有如遠企shopping mall在超高樓層作「空中屋頂泳池」的設計,除可達休閒的意義,更具屋頂隔熱及省能、以及達避震的效果,但是此項工程設計必需有嚴謹審慎的施工計畫,才能確保建築的安全無虞,在風、光、水、綠成為台灣理想派建築師越趨重視的建築考慮因子後,對於台灣溼熱海島形氣候的居住者而言,因建築與外在環境不相融所導致的身心不適應,似乎也有了令人期待的空間。 |